您现在所在位置: 首页> 服务公开> 工作动态

把准脉搏  精准施策

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立体化革新

 

        2019年以来,市行政审批局推进政务资源深度整合,以技术革新带动制度革命,以点带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立体化革新;针对痛点,把准脉搏,精准施策,激发体制创新活力,盘活交易要素“蓄水池”,构建招投标良性市场,助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。

        2019年度,我市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1325个,交易额3092.13亿元,同比增长34.4%,节约财政性资金78.48亿元。
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加强制度供给,释放改革红利

        紧紧围绕15个攻势,重塑交易流程。以“去审批”为核心,深入推进招投标流程再造,释放改革红利。取消现场审核,推行公示制度,将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(含答疑和澄清)审核改为网上备案,招标备案全部“一键式”办理,交易效率大幅提升。以“承诺制”为特色,在全国首推主体信息“承诺制”,强化事中、事后服务。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、一次告知制、限时办结制,为招标人、招标代理机构主动答疑解惑、解决难题。以“效率型”为目标,缩短招标时限,打造“青岛品牌”。按照“提前介入、优化流程、容缺受理、并联审批、部门联动”的原则,研究制定《重点工程项目招标简易程序》,各项工作压茬进行、环环相扣,工程项目从进入流程到发出中标通知书仅需25天,跑出“青岛速度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深化保证金改革,减轻企业资金负担

        深化保证金改革,点准穴位,打通企业投标“堵点”。长期以来,投标企业保证金缴纳存在操作繁琐、退还麻烦、克扣利息、占用资金等问题。2019年以来,先后取消工程招投标报名环节及服务类项目投标保证金、市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。以取消政府采购项目保证金为例,每年可为投标企业释放现金流约32.66亿元,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,盘活企业流动资金。

        开发建设投标保证金自动缴退系统,优化投标保证金缴退流程。以往投标保证金必须2个工作日前到账才有效,改革后开标前到账即可;以往保证金周转时间平均需要20个工作日,目前最少仅需2个工作日即可,大幅提升了投标企业资金运转效率。在全国首推投标保证金本息退付,开发建设省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保函业务系统,最大限度为各交易主体节约交易成本。

        三、推进网上交易,构建“智能化”体系

        实施流程再造,力推“网上政务”,用“数据通”代替“企业跑”,以“网上办”助力“马上办”。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设,获得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交易平台三星认证(国家最高级)。在全国率先取消业务办理窗口,全部业务在线办理。取消了投标报名,在网上免费下载招标文件,屏蔽保证金缴纳账户信息,网上签到、网上开标、网上确认、电子评标等全部“一网办”,实现统一交易平台、统一信息发布、统一交易规则、统一业务流程、统一管理制度、统一服务标准,统一CA认证、统一信用考评的“八统一”,交易活动全程留痕,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网上交易”推动青岛市招标采购率先进入“零成本”时代。据测算,2019年全年,青岛完成公开招标采购项目9200个,按照每个项目最少3个投标人计算,每年给投标人直接减少的项目报名费用、标书印制、交通差旅等直接费用至少在6500万元以上,且尚不包含无法估算的投标时间成本,以及远程投标、取消纸质标书印制等所产生的系列社会效益。

        四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,打击失信行为

        积极推进信用框架体系建设,与市检察院、工商、税务等部门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。与市银保监局、市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进行政策对接,探索开展电子保函业务。构建起“部门联动、市场主导、社会监督、依法惩处”的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和联合惩戒制度,做到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消除灰色地带,借助技术手段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行为。研究开发投标保证金系统,利用信息比对技术,开通保证金自动比对、报警提醒功能,对投标人缴纳的投标保证金不是从企业基本账户转出的,系统会自动比对报警,提示评审委员会。评审委员会可以依据提示判定该投标人为不合格投标人,并可根据其他线索,进一步判断该项目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,为监管部门打击围标串标行为提供技术支撑。

        下一步,市行政审批局将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设,探索远程异地评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,分步稳妥推进国有企业采购项目进场交易,研究大数据在交易业务中的应用,力推“智慧交易”,助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。(谢威)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窗口】